陪你共度永續日常,廢棄帆布變成時尚質感單品—— 成為RE:NEW研舊員

 

陪你共度永續日常,廢棄帆布變成時尚質感單品
成為RE:NEW研舊員

文/ 李汶倢   圖/ RE:NEW研舊所

望入RE:NEW位於台中審計新村的工作室,牆上擺著各種使用演唱會、展覽等活動用帆布製成的日常配件,鍾秉潔和創業夥伴將偌大的帆布解構成一片片布料,拼接色塊,發揮巧思,設計出個人專屬的帆布單品。

你可能在行李吊牌上看見台灣職籃的旗幟圖樣、也可能在購物袋上看見音樂祭時程表的一角,各類活動結束後要丟棄的帆布,都能透過RE:NEW研舊所的設計,做成獨一無二的單品。

近期RE:NEW更以廢棄傘布和輪胎皮為原料,製作時下流行的腋下肩包、皮夾及證件套,減少廢棄物量也讓資源循環再利用。

RE:NEW研舊所的一切,從一雙觀察細膩的眼睛和一顆敢於接受挑戰的心開始。

 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 

不只是帆布,辭職創業從0開始

大約是2017年左右,當時鍾秉潔還任職於活動公司,每天看著許多為了大型活動精心設計的裝飾背板和大型帆布,時常使用壽命只有幾天甚至幾小時,後續更需要花不少費用請人清運處理,這讓鍾秉潔感到非常浪費與可惜。

起初鍾秉潔只是感到浪費和不捨,並沒有太多想法,直到某次到國外出差時,看到有品牌發揮創意,將原先要丟棄的帆布重新加工,再製成各種色彩鮮艷又獨特的日常配件,成立RE:NEW研舊所的靈感就這樣出現。

創業的初心很純粹,但蒐集帆布、研究清洗與裁切、設計車縫等等,對於沒有任何相關經驗的鍾秉潔來說,其實是非常陌生的領域,不過一顆勇於挑戰的心,讓鍾秉潔不害怕從0開始。

 

裁切帆布

清洗帆布

設計車縫

 

 

          

跨出舒適圈 把不會變成會

從0邁向1的關鍵,是跨出第一步。鍾秉潔報名了縫紉課程與相關政府培訓,利用上班外的閒暇時間,嘗試將帆布做成各種日常生活配件,他笑著說:「小時候家政課如果遇到需要縫紉的作業,我都是直接交給媽媽,從來沒想過要創業時,這居然會是一項重要技能。」

創業初期,鍾秉潔也曾想過委託工廠加工,但蒐集到的布料規格、材質皆不同,鍾秉潔最終還是決定自己動手。「把不會變成會」是鍾秉潔創業一路以來的破關守則。

2021年時,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全世界的節奏,任職的活動公司也受到影響,鍾秉潔決定辭職,全心投入RE:NEW研舊所,在一片混亂的世界裡開拓新的人生地圖。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 

廢棄布料再製 步步都得來不易

之後的日子,鍾秉潔開著卡車,如同「巡田水」般遊走各大活動,蒐集即將被丟棄的帆布,過程其實非常複雜與辛苦。許多廣告帆布通常接近三層樓高,面積太大載運難度很高,得在當下剪裁成小塊布料,才能放上小卡車。載到目的地後,再用特殊清潔劑和海綿接力清潔。

費時耗力的整理過程還不是最困難的,更難的是裁切前的思考與判斷,由於每塊廣告布料都是獨一無二的,一刀下去就無法重來,每次裁切前都得仔細思考,如何保留後續的設計空間。

「特別是裁切處,必須配合車縫的折線位置,需要很仔細測量,才能剛好在很漂亮的位置。」若知曉背後細緻功夫,便能明白,乍看之下隨機或是可愛的圖樣,其實都是經過精心設計、拼接縫紉的成果。

「養寵物的人很多,動物圖案其實很能跟客人產生共鳴,有時我們會刻意找黑色的帆布,再接上白色布做出貓咪的臉,有個客人看到後說『真的好可愛!我們家的貓就是長這樣!』」客人的正能量回饋,就是鍾秉潔和夥伴最大的動力。

此外,創業初期時,倉儲空間也是一大難題。「剛創業時在台北,收納帆布的空間不太夠,常常需要跟親戚借地方放帆布。」後來,鍾秉潔與夥伴決定將工作室遷移到台中的審計新村,希望透過工作室和市集直接接觸人群,傳達循環經濟的概念,來訪的客人也能直接觀察到製作過程。

 

RE:NEW遊走各大活動蒐集廢棄帆布。

「真的好可愛!我們家的貓就是長這樣!」客人的正能量回饋,就是鍾秉潔和夥伴最大的動力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  

異業合作 共創再生商機

在台中成立工作室超過三年,目前RE:NEW已有長期配合的活動公司,若有合適的帆布,就會直接送到工作室,也有企業會將活動後的帆布委託RE:NEW再製,作為實用的企業贈品,有了穩定的廢棄帆布來源,就能穩定產出,更好地實踐循環經濟概念。

兩年多前,RE:NEW研舊所開始和台灣職籃合作,將活動帆布做成周邊商品,讓球迷也能接觸永續商品。

鍾秉潔感恩地提起在創業初期時就非常支持他們的《大港開唱》團隊,「雖然現在已經有固定的帆布來源了,但初期廠商都會抱持比較懷疑的心態,不一定願意把帆布給我們,大港的團隊從我剛起步時,就給我們很大的支持跟信任,把辛苦設計出來的帆布交給我。」想起曾經給予支持的廠商,鍾秉潔仍舊心懷感激,維持每一年到大港音樂祭收帆布的習慣。

如今來訪工作室的客人可以挑選喜歡的布面,在現場裁切縫製,「每一塊布都不一樣,就算大量訂製,只要認花色就能知道自己的是哪一個。」工作室也提供客製電繡服務,能夠在自己的日常包袋配件上繡上專屬自己的字樣。

 

 

收到企業的活動帆布後,RE:NEW將其再製成實用的企業贈品。

 

          

日常配件 實踐永續日常

RE:NEW成立的初心,是希望以日常配件為設計主軸,讓再生製品走入大眾日常。

小至護照夾、開瓶器鑰匙圈、行李掛牌、迷你收納袋、耳機包、手機掛繩,大到肩背包、購物袋、帆布花器等,背後都有鍾秉潔和夥伴創業路上的各種故事。

比如開瓶器鑰匙圈,就是因為當初很常去大港開唱擺攤,發現參加音樂祭的人們很常用到開瓶器,他們就嘗試把開瓶器跟鑰匙圈結合。

而Airpods收納袋則是與犀牛盾合作的新店開幕禮,使用的材料也是犀牛盾過往活動的裝飾帆布。鍾秉潔說,Airpods收納袋上架時剛好碰到大甲媽祖遶境的風潮,很多客人會買來收納護身符和水晶,是鍾秉潔和夥伴先前沒有想過的在地結合。「之前和朋友去音樂祭,我們把Airtag放在裡面掛在朋友身上,就不怕喝醉了找不到人。」鍾秉潔和夥伴笑著分享自家商品的特別用途。

此外,RE:NEW的再生原料也從最初的廣告帆布,延伸到咖啡豆袋、雨傘布到輪胎皮等,再生原料的範圍擴大,也為再生時尚帶來不同的面貌與定義。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 

Umbrella肩背包 永續、輕量更防水

從去年開始,鍾秉潔和夥伴開始了「舊傘蛻變:Up!brella舊傘回收計畫」,並獲得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獎金補助。他們跟在地咖啡廳合作,以舊傘換咖啡的形式收集民眾家中損壞或用不到的傘。他們將傘體解構,留下布面,清潔後重製成收納小包與肩背包。傘布做成的包袋不僅輕量還防水,一推出就受到許多客人好評。

「很多雨傘的花色其實很有特色,再製成包包非常美,有些具有特別意義卻壞掉的傘,若能透過我們的再製技術延續壽命,即便工時較久,我們也很願意製作。」

RE:NEW持續拓展多元再生材質,在循環經濟這條路上持續努力,希望再生品符合永續、減碳之餘,更能兼顧質感與風格,翻轉大眾對於永續環保的美感印象。

環保減碳、資源循環利用,RE:NEW研舊所跟你一起!

 

 

將傘體解構,留下布面,清潔後重製成收納小包與肩背包。

RE:NEW的再生產品符合永續、減碳之餘,亦兼顧質感與風格。

 

          

推廣循環經濟 從循環教育做起

鍾秉潔分享在市集擺攤時,最常被台灣客人質疑的問題是:「為什麼用別人不要的東西做成的商品,比一個全新的還要貴?」這時他們總會耐心解釋,這跟處理的工時還有製作的工法有關。

量產的商品因為規格統一,能夠委託工廠以機器大量製作,價格也自然能壓低,但RE:NEW的帆布材質及規格各異,只能仰賴手工、少量製作,價格自然無法壓低,但再生品的好處是能夠藉由減少廢棄物總量,進而減低焚化量,最終達到減低碳排放的目的。

疑問和抗拒源自不了解,循環經濟對於許多人來說仍是新概念,跟社會還處於磨合的陣痛期,此時循環教育就相當重要,鍾秉潔希望未來能開設DIY或是體驗課程,走入校園或其他現場,讓小朋友們從小就接觸永續循環的概念,「真的動手做才會更有共感」,身處氣候變遷已不可逆的時代,鍾秉潔和夥伴以RE:NEW研舊所為基地,持續開發再生材質的更多可能,期望陪伴大眾度過每個永續日常。

 

以RE:NEW研舊所為基地,持續開發再生材質的更多可能,期望陪伴大眾度過每個永續日常。

 

▲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。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