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「設計」重新定義永續,用快樂的心創造影響力
在地選品人 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葉重利
┃採訪撰文 / 陳彥諺 圖片提供 / 台南企業 訪談攝影 / 沈伯錚
▸ PET材質回收後,轉化成新布料、新生命。
▸ 台灣設計、台灣製造的全PET回收手提袋,陳列於日本寶塚阪急商店中的台灣百貨館。
費時半年,打造全循環商品
是的,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塑膠容器,如寶特瓶、市售飲料瓶、食用油瓶等,多為PET材質。PET材質具有韌性好、重量輕、耐酸鹼的特性,也是回收量最高的一類。不過,回收僅為永續循環的第一小步,回收之後,該如何再利用呢?
成立於1961年,作為台灣紡織業龍頭的台南企業,以自身專業,結合物料回收再利用的思索,在「永續循環」的命題下,給出了嚴謹的回答。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(後文稱台南企業基金會)結合點睛設計的台灣設計大師韓世國,藉由版型改良、製程優化的設計力,讓PET化身為兼具好看與實用的時尚單品。
▸ 全PET回收的手提袋,美麗壓紋、簡約外型,讓PET化身為兼具好看與實用的時尚單品。
如今,在日本百貨公司吸引消費者駐足的永續循環產品,是歷經半年的開發結果。將概念落實為成品,所需考量及面對的問題,其實遠超乎了製造本身。為了真正解決供應端與消費端的需求,製造上,除了多次確認材質外,設計師與工廠人員也來回確認製造方式,共同思考如何以最簡易的工法、減少多餘布料的去化方式生產;對外,則得考量市場反應、探討如何規模化銷售,以提供給消費者願意接受的價格。台南企業基金會深知,唯有取得需求的平衡,永續循環產品才能真正進入到大眾的生活中。
追求永續,更要追求共好
產品開發路上,各項難題接踵而來,不過,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葉重利卻甘之如飴,他說,「有感動,才會動人!」
葉執行長接著分享,「企業已經走過了第一座山,追求利益的山,現在,企業應該邁向第二座山,『責任』的山、循環永續的山,和社會一起成就一座共好的山。」
▸ 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葉重利
為了登上共好的山,台南企業對內自我要求,也對外熱誠邀請。
對內,台南企業檢視自己。客源多來自國際知名品牌,如美國的GAP、日本的GU等的台南企業,發現在成衣的製造過程中,有許多剩餘的布料(餘布)。質料上好的餘布,庫存在工廠角落,導致丟棄也可惜。於是,台南企業於2018開始,成立布料銀行。
台南企業與台灣流行時尚聯盟、宏遠興業、和明紡織等59間企業,共同合作將過往的庫存布捐出,將布料號碼公開登陸於布料銀行,讓台灣的設計師,能以更低的價格,取得國際等級布料。而布料銀行的所得,則全數捐贈給古都保存再生基金會,讓曾經錯置的資源,有了新生命,並且,回過頭來加入在地,注入地方再生的能量。
2021年,台南企業基金會更攜手社會企業DO+T多加思所,運用庫存布料,製作成玩具寶貝袋作為募資助力,為多年來以回收二手玩具,將快樂帶入偏鄉的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盡份心力。
台南企業的永續實踐,不只發生在企業內部,更積極走出企業,走向資訊中心,接軌國際,也走進城市巷弄,串連在地。目的是為了能邀請更多人,一起加入永續行列。
用快樂的心,創造影響力
南部的資訊不如北部發達。「我們必須尋求標竿,」葉執行長目光放得很遠,於是,台南企業基金會積極推動國際論壇,自2021年開始,每年於4月22日世界地球日,在台北華山舉辦永續議題論壇,藉由論壇喚起更多人、甚至企業的關注,如家樂福、裕隆中華汽車、IKEA、信義房屋、台灣水泥等對於永續循環觀念的CSR有共識的企業們,也紛紛加入。
▸ 對永續循環觀念的CSR有共識的企業們,紛紛加入永續論壇。
喚醒關注的另一種溫柔方式,是走進在地巷弄。走訪台南府中街,古色古香的紅磚街邊,一間玻璃落地窗、原木設計內裝的工作室,每週固定時間,都有一些鄰近居民們在這裡,將廢棄的水泥袋、舊衣物等,以巧手重新製作為背包、鉛筆袋等實用品。這裡,是台南文化藝術基金會與茶布屋、七逃藝術共同成立的「台南循環經濟學院」;在這裡,永續循環並不遠,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實踐。
▸ 台南文化藝術基金會與茶布屋、七逃藝術共同成立的「台南循環經濟學院」,不只以手做產品加入永續循環,也賦能社區女力。
從打造產品、攜手企業,再到串連在地,台南文化藝術基金會對於「永續循環」的努力,做的又深又廣。當驚訝於台南文化藝術基金會能量如此驚人時,年屆六十的葉執行長,眼神充滿光芒,「我們一直在努力,也在學習,怎麼用快樂的心,去創造影響力。」
懂.生活